《百忍歌》解析
新浪網(wǎng)電 佛教有一個法門稱為“忍辱”,以忍對治瞋心。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說偈曰:“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皮常忍辱,放開泱日暗消磨。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不光是佛教,忍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被視為一種美德與處世良方。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成功于忍,又有多少人毀于不忍,有多少人因忍得以全身或長壽,有多少人因不忍失身喪命。忍,說易行難,因此民間才有這樣的俗話云:“能忍大丈夫。”
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橋北張村,有座百忍堂遺址。據(jù)《舊唐書》記載:壽張縣張家莊村張公藝(577-676),以 “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處。麟德二年(665)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則天,帶領(lǐng)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jīng)壽張縣訪賢,當(dāng)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當(dāng)高宗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時,張公藝寫了一百個“忍”字,做《百忍歌》,并道出不忍的諸多弊端: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聽后倍受感動,當(dāng)即封張公藝為醉鄉(xiāng)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并親書“百忍義門”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 張公藝去世后,后人為紀(jì)念這位賢人,便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紀(jì)念。
張公藝的“百忍歌”,其忍不代表讓人忍氣吞聲,而是有寬容、包涵、相互諒解、求大同存小異之意。明代一個叫清虛子的評價張公藝說:“能其忍者,唯唐時張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無論大小,人無論賢愚,莫不處之以從容,過之以樂易。在人見之為險阻者,公視之,皆坦夷也,在人見之為艱難者,公視之,若平易也。” 下面本文擬就其具體內(nèi)容略做解析,與大家一同學(xué)習(xí)這修身養(yǎng)性、忠厚傳家的處世良方。
《百忍歌》云: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chuàng)業(yè)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zhǔn);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jié)鄰近;忍得淡泊可養(yǎng)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痪褪侨诵σ惨,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在《百忍歌》一開始,張公藝即提出來“忍是大人之氣量,君子之根本”。自古以來凡是圣賢或者能成大事者無不具有一個大肚量。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就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胸懷之寬廣的。
能忍之人,心氣自然靜默,凡事不急不躁,能夠安然于現(xiàn)實生活,因此那嚴(yán)寒酷暑的交替,富貴亦或貧寒的起落,在其眼中都只不過是過眼云煙,轉(zhuǎn)瞬即逝,并不能夠影響其心。但是世間之人,往往忍得了貧寒、饑苦,卻忍不了富貴,一旦發(fā)達了,就容易驕傲自大,忘記了根本。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此可謂是張公藝的切身體會。想他那樣一個九世同堂的大家族,忍在其中更是起著柔順劑的作用。人與人相處,難免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打算,所以就會有彼此之間沖突的存在,此時就要以和為貴,以忍為上。一個能忍、善容的人必定心慈事和,能使冤家忘其怨。而一個性情苛刻的人,一點虧都不愿意吃的人,只能使骨肉之間不相親,朋友之間陌路、夫妻之間失和?梢娙伺c人之間的親疏遠近,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能否忍讓,如果一味地去責(zé)備別人,把責(zé)任推到別人身上,那么無論是工作、學(xué)習(xí)還是家庭的人際關(guān)系都會很緊張甚至糟糕。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在這一段歌詞中,張公藝舉了歷史上幾個名人因各種不能忍的行為而最終身敗名裂的例子:劉伶是西晉人,平生嗜酒。史學(xué)家司馬光認為他一天到晚醉酒,無所事事;陳靈公是春秋戰(zhàn)國時陳國的國君。他荒于朝事,散漫無度,沉溺酒色,終日游玩嬉戲,最后被人一箭射死;石崇為西晉權(quán)臣,他為顯示自己有錢,就與貴戚王愷斗富,“爭為侈靡”,結(jié)果他的炫耀為他引來了王愷的仇恨,令他失寵后鋃鐺入獄,最終人頭落地;項羽當(dāng)時被稱為西楚霸王,能征慣戰(zhàn),橫掃秦軍如卷席,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但可惜的是他剛愎自用,特愛生氣,因此不會任用良將輔佐,也不能聽進良言相勸,最終兵敗,自刎于烏江。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chuàng)業(yè)人,誰個不是忍。”大凡忍得了世間之苦或樂的人,通常都比較冷靜,不會因一時沖動而犯下不可逆轉(zhuǎn)的錯誤?纯茨切┍O(jiān)獄里的罪犯,有的因為沒有錢就去偷去搶,有的因為一時的沖動就動刀殺人,有的因為好逸惡勞而當(dāng)起了騙子,有的因為貪婪而貪污受賄……可以說從古至今,大凡能擔(dān)當(dāng)大任的,都是堪忍的典范。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就特別能忍辱負重。對于忍,曾國藩曾說了這樣一段話:“好漢打脫牙和血吞。這句話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秘訣!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zhǔn);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jié)鄰近”,慈悲的人,通常能夠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事情,這不光是做人的涵養(yǎng),更是一種處世的智慧。佛教的教主釋加牟尼之所以能成佛,就是他能忍,忍人所難忍,忍人所不能忍。正如俗話所說:“勇者從容,智者淡定,仁者慈悲!
“忍得淡泊可養(yǎng)神,忍得饑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此段歌詞告訴我們,忍可保身遠禍,完備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師友雜記》中記載:有人問滎陽公,被人流言辱罵,應(yīng)當(dāng)怎么對待他。他說:“上策是知道自他本一體,本來沒有什么叫罵,沒有什么叫辱,所以不為其轉(zhuǎn),自然就沒有憤怒的心情了。下策是,自己想一想,我是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如果要回應(yīng)他,那不就成了和他一類的人了嗎?用這個辦法來說服自己,氣憤之心就可以消除了!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后又要忍!笨鬃釉(jīng)說過“君子無所爭”,真正心胸開闊的人,不是會處處與人計較爭執(zhí)的。狄仁杰還沒有做宰相時,婁師德向武則天推薦了他。但狄仁杰當(dāng)任后卻很輕視婁師德,一再排擠他到外地。武則天便對狄仁杰說:“我之所以用你,是由于婁師德推薦了你,婁師德的確知人善用啊!并將婁師德的推薦書拿給狄仁看。狄仁杰很慚愧,感嘆地說:“婁公有盛德,我受到他的包涵寬容已經(jīng)很久了,我看不到他盛德的邊際,我遠遠比不上他!眾鋷煹抡且匀倘鑱砀袆恿说胰式,并促使其自省,體悟到忍讓是一種美德。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民諺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有些紛爭的起源卻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但是其造成的惡果卻很大。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細小的流水不阻止它,就能匯成江河;纖細的絲線不斬斷它,也可以織成羅網(wǎng)。”仔細究查一下就可以看到那些挑起紛爭導(dǎo)致官司纏身甚至送掉性命的慘禍,其實在當(dāng)初發(fā)生的時候一般都沒有什么大的原則問題,關(guān)鍵就在于當(dāng)事者不能忍,一定要爭強好勝。如果能夠一開始就忍住憤怒,過一會兒,心境也就自然平靜了,之后再去處理問題就可以避免很多惡果了。
總的來說,人在世間生活,總會遇到各種不隨心如意之事,當(dāng)問題現(xiàn)前,矛盾重重之時,我們就要學(xué)著像彌勒佛那樣忍讓大度,不計較是是非非,對于恩愛情仇淡然處之,以寬大的心胸包納消解,這樣自然可以保身遠禍,縱然是冤家對頭,也可以與之和平相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dāng)前頁